一、皇帝家的后花园
紫禁城西苑的牡丹开得正艳,红的像火,粉的像霞,白的像雪。隆庆帝背着手在园子里溜达,身后跟着的张居正抱着一摞奏折,累得直喘粗气。
\"老张啊,你看这池子里的鱼,多肥!\"皇帝突然停下脚步,指着水里游来游去的锦鲤,\"记得十年前不?这池子里的水浑得跟黄河似的,鱼放进去没两天就翻肚皮。\"
张居正擦了擦汗:\"可不是嘛!那会儿京城的地下水都是苦的,百姓喝水都得去西山运。多亏皇上您自掏腰包修了永定河,现在连西山的荒地都能种水稻了。\"
正说着,墙头\"扑通\"跳下来几个农家小孩,直奔园子里的桑树而去。冯保刚要呵斥,皇帝摆摆手:\"让他们摘吧。朕刚登基那会儿,京城外头饿死的人一堆一堆的。现在这帮小兔崽子,怕是连'饿'字怎么写都不知道喽!\"
一个小胖子摘了满满一兜桑葚,看见皇帝也不怕,反而笑嘻嘻地递过来一把:\"皇上爷爷,您尝尝,可甜了!\"皇帝乐呵呵地接过来,往嘴里扔了一颗,酸得直皱眉,却还是笑着说:\"嗯,是甜!\"
二、黄河变乖了
黄河大堤上,工部郎中贾宝玉正跟几个红毛工匠比划来比划去。俩人谁也听不懂谁说话,急得直冒汗。旁边的小翻译官忙得团团转,嗓子都说哑了。
\"贾大人,这荷兰人说了,他们这个水闸用的是螺旋...螺旋什么来着...\"小翻译挠着头,\"反正就是转着开的,比咱们的省劲儿!\"
贾宝玉蹲在地上研究那个铜制模型,突然一拍大腿:\"妙啊!你们看底下这个槽,泥沙自己就往里钻!\"他二话不说解下腰间的玉佩塞给红毛工匠:\"兄弟,帮个忙,跟你们老板说,这样的技术员我一年给两千两银子!\"
远处传来纤夫的号子声。一队运粮船慢悠悠地逆流而上,船头\"苏州常平仓\"的旗子迎风招展。老河工蹲在堤上啃馒头,跟徒弟吹牛:\"我修了四十年黄河,头回见它这么老实。听说上游种的那些抗旱树,还是从新疆弄来的呢!\"
徒弟好奇地问:\"师傅,那树叫啥名啊?\" \"好像叫...叫什么胡杨?\"老河工挠挠头,\"管它呢,反正能把沙子按住就成!\"
三、边疆那些事儿
蒙古草原上刚下完雪,白茫茫一片。十几个蒙古包围成圈,中间的大帐里热气腾腾。大明都护使正跟几个部落首领涮火锅,羊肉片往锅里一涮,香得人流口水。
都护使掏出张地图铺在桌上:\"各位大哥看看,现在从嘉峪关到撒马尔罕,商队一个月就能到。朝廷说了,只要按时交...咳咳,按时纳贡,你们爱选谁当老大都行。\"
最年轻的那个台吉突然用蹩脚的汉语问:\"那个...我妹妹想去南京学医行不?\"满帐篷的人都笑了,都护使却认真点头:\"太医院下个月就开女子班,让你妹来,我给她担保!\"
小台吉高兴得直搓手:\"太好了!我妹妹从小就喜欢给人看病,就是老拿羊粪当药...\"
与此同时,拉萨布达拉宫前的广场上正在考试。有意思的是,汉族书生和喇嘛坐一块儿答题。有个喇嘛居然用洋文字母给藏文注音,把监考官都给看傻了。
\"这位大师,您这是...\"监考官指着考卷。 喇嘛憨厚一笑:\"方便记忆嘛!你们汉人的'阿弥陀佛',我记作'A-i-to-fo',多好记!\"
四、洋玩意儿进中国
松江码头天还没大亮,徐光启就带着二十多个学生在寒风里等着。等那艘挂着双头鹰旗帜的大船靠岸,所有人都惊呆了——船上卸下来的不是香料珠宝,而是一堆用油布包着的铁疙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