贾环沉思片刻:\"盐课太重,官盐价高,贫民买不起...\"
\"这只是表象。\"林如海摇头,\"更深层的是'朝中有人'。\"他从书架上取下一册账本,\"这是上月查抄的私盐贩子的账簿,你翻开第十七页看看。\"
贾环接过一看,顿时愣住。那页赫然记录着几个京城官员的名字,后面跟着分利的数目。
\"姑父,这...\"
\"明白为何我说你文章不可外传了?\"林如海意味深长地说,\"盐政改革,动的是无数人的饭碗。\"
贾环突然觉得手中的账簿重若千钧。这些日子他在书院涉猎经史,隐隐已有济世之志。但此刻他才真切触摸到官场的暗流——那些书本上的\"为万世开太平\",在现实中要付出怎样的代价?
雨声中,林如海的声音更显沉稳:\"环儿,你能想通这些关节,已非常人。记住,为官之道,首在明势。\"
\"势?\"
\"势如水,可载舟亦可覆舟。\"林如海指着窗外的雨帘,\"你看这雨水,落地则散,汇流则猛。盐政改革亦是如此,单凭一人之力难成气候,需借势而为。\"
贾环忽然想起前日翻阅的《韩非子》,脱口道:\"故虽有尧之智而无众人之助,大功不立。\"
林如海眼前一亮:\"说得好!看来你在书院确实没白费时辰。\"他捻须微笑,\"后日我要接见几位盐商代表,你可愿同往?\"
贾环一怔,随即明白这是姑父有意栽培,连忙起身长揖:\"谢姑父提携!\"
\"别急着谢。\"林如海从案头拿起一本册子递给他,\"先看看这些账目,到时候可别被那些老狐狸问住了。\"
贾环接过账册,只见扉页上用朱笔写着\"两淮盐运司历年收支\"。翻开第一页,密密麻麻的数字间夹杂着各种暗记,显然是重要证物。
雨声渐歇,暮色四合。书房里的烛火跳动,将两人的影子映在墙上,宛如两条潜渊之龙。窗外,一只夜鹭掠过湖面,振翅的声音在寂静中格外清晰。
贾环忽然意识到,这可能是改变命运的关键时刻。那些曾经在贾府被压抑的才智,此刻正如春雨后的新笋,在扬州的土壤里破土而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