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月的北京城热浪滚滚,却挡不住百姓的热情。自正阳门至大明门的长街上,挤满了看热闹的人群。商铺早早挂起了红灯笼,小贩们叫卖着新印制的\"朝鲜大捷图\"。
\"来了来了!\"人群突然骚动起来。只见一队长长的车队缓缓驶来,打头的是三十六名锦衣卫,其后是装载着朝鲜王室珍宝的马车。当那顶镶嵌着三百颗珍珠的朝鲜王冠经过时,围观的人群发出阵阵惊叹。
贾环站在户部衙门的台阶上,看着车队最后那几辆蒙着油布的大车——那里装着朝鲜国库的账册、王室秘藏的典籍,以及最珍贵的朝鲜全境详图。几个书办正在逐车登记,他们的算盘珠响成一片。
\"大人,初步清点完毕。\"户部主事捧着账册气喘吁吁地跑来,\"光是黄金就有十五万两,白银一百二十万两,另有高丽参、貂皮、珍珠等尚未计价。\"
贾环微微颔首,目光却落在远处几个朝鲜使臣身上。那些曾经的贵族如今穿着大明服饰,正惶恐地看着眼前的一切。他们不会知道,这仅仅是变革的开始。
六、重塑山河
汉阳城的新任布政使衙门内,工部郎中正与一群朝鲜通译激烈争论。
\"所有官署必须改建!\"郎中拍着图纸喝道,\"要按照大明规制,前堂后宅,左文右武!\"
通译为难地说:\"可是大人,景福宫是朝鲜历代王宫,若拆毁重建...\"
\"什么朝鲜王宫!\"郎中冷笑一声,\"现在这里是大明朝鲜行省的布政使衙门!\"他指着图纸上被朱笔圈出的区域,\"这里建承宣布政使司,这里设提刑按察使司,这里...要建一座孔庙!\"
与此同时,在城东新设立的官学里,上百名朝鲜孩童正跟着先生一字一句地念:\"天地玄黄,宇宙洪荒...\"窗外,他们的父母忧心忡忡地观望,却不敢出声反对——因为官府已经明令,适龄孩童不入学者,其家赋税加征三成。
七、移民浪潮
天津港的码头上,数百户移民正在登船。他们大多来自山东受灾的州县,扶老携幼,带着简陋的家当。官府发放的十两安家银被小心地缝在贴身的衣袋里,有些妇人还不时摸一摸确认它的存在。
\"到了朝鲜,每家能分五十亩地!\"一个小吏站在高处喊道,\"头三年免赋税,子弟可入官学!\"
人群中,老农张石头攥着官府发的\"安家帖\",上面盖着鲜红的布政使司大印。他的大儿子好奇地问:\"爹,朝鲜人会不会欺负咱们?\"
\"怕啥?\"张石头指着港口停泊的战舰,\"没看见那些大炮吗?再说了...\"他压低声音,\"官府说了,每十个移民户配发一杆火铳,用来防野兽。\"
不远处的茶楼上,几名朝鲜商人默默注视着这一切。其中年长者叹道:\"再过十年,这里恐怕再无人会说朝鲜话了。\"
八、新的蓝图
文华殿内,隆庆帝正与阁臣们审阅新绘制的《大明朝鲜行省全图》。原本的朝鲜八道已被重新划分为辽东、平安、全罗三个行省,每个重要城池都标注了新设的官署、军营、驿站。
\"陛下请看,\"贾环指着地图上蜿蜒的红线,\"这是新规划的官道,自辽东直达釜山,沿途设驿站三十六处。快马五日可达最南端。\"
张居正补充道:\"臣已选派三百名举人、监生赴朝鲜任职,同时命国子监增设'朝鲜官话科',培养通译人才。\"
戚继光的关注点则在军事部署:\"应在元山、釜山设立水师基地,新造战船五十艘。如此既可震慑倭国,又能防备南方海盗。\"
隆庆帝的手指在地图上缓缓移动,从鸭绿江一直滑到朝鲜半岛最南端的济州岛。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地图上,那些新标注的城池名称闪闪发光——它们不再是陌生的朝鲜地名,而是大明版图上新鲜的印记。
\"传旨,\"皇帝的声音在殿内回荡,\"改汉阳为汉城,设朝鲜总督府。命工部即刻铸造'大明朝鲜行省之印'。\"他顿了顿,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,\"下一站,该是倭国了。\"
殿角的自鸣钟恰好敲响,钟声悠扬。窗外,一群信鸽振翅飞向北方,它们的脚环上绑着最新的政令,将把这个庞大帝国的意志传达到新征服的土地每一个角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