\"环兄弟来了。\"李纨起身相迎。这位向来端庄内敛的大嫂子今日穿了件湖水绿的褙子,显得格外精神,\"兰儿才还念叨着要去找你呢。\"
贾兰从书房匆匆走出,手里还拿着一卷书:\"三叔!我刚温习到你上次讲的那篇《春秋》义例...\"少年眼中闪着热切的光芒,显然对这位给予他莫大帮助的三叔充满了崇敬。
李纨命素云端来一个锦盒:\"这是我的一点心意。里面有几支湖笔,两块徽墨,还有...\"她略显腼腆地笑了笑,\"我照着你说的法子做的几味草药,读书困倦时含上一片,最能提神醒脑。\"
贾环郑重道谢。在贾府这些年,李纨母子算得上是少数对他真诚相待的人了。他转向贾兰,见少年眼中满是期待,不由笑道:\"怎么?有话对我说?\"
贾兰不好意思地低头:\"侄儿给三叔准备了一份薄礼...\"说着从袖中掏出一个精致的香囊,\"这是侄儿上次去庙里求来的...\"
贾兰红着脸解释道:\"不是什么贵重东西,只是里面添了些安神的香料...三叔莫嫌弃...\"
离开贾府前,贾环特意去了林府辞行。林如海公务繁忙不在府中,黛玉便在小花厅接待了他。时值盛夏,花厅四周的纱窗都高高支起,一阵穿堂风带着园中花草的气息拂面而来。
\"环兄弟这一去,不知何时才能再见。\"黛玉亲手斟了一杯茶推到他面前。今日她穿了一袭月白色的纱衣,发间只簪了一支银簪,素雅中透着几分清冷气质。
贾环端起茶盏,是上好的西湖龙井,汤色清澈,香气馥郁:\"乡试若顺利,明年春天便可回来;若不顺...\"他苦笑一声,\"怕是要在外游学几年了。\"
黛玉闻言,眉头微蹙:\"以环兄弟的才学,定能高中。\"她从案上取过一个锦囊,\"这里面是我闲时抄的几篇诗文,还有...\"她顿了顿,\"紫鹃配的几味丸药,路上若是有什么不适,可以应急。\"
贾环接过锦囊,发现上面绣着几竿翠竹,针脚细密,想来是黛玉亲手所绣。他郑重地收入怀中:\"多谢林姐姐记挂。\"
离京那日,东方刚泛起鱼肚白。
贾环骑着马,身后跟着两辆装行李的马车,缓缓驶出城门。他没有惊动太多人,只带了顺儿和两个小厮同行。晨风吹拂着他的面庞,带来几分凉意。远处的山峦起伏如浪,被朝霞染成了淡淡的金红色。
\"三爷,咱们走官道还是水路?\"顺儿策马跟上问道。
贾环望着前方绵延的道路:\"先走一段陆路,沿途看看风物人情。到了济宁再改水路。\"
他这次特意提前出发,为的就是能一路游历。在扬州那几年的历练,已经让他不再是当初那个懵懂无知的少年了。如今的他深知,八股文章固然要紧,但若没有开阔的眼界和丰富的阅历,终究只是个腐儒罢了。
一行人晓行夜宿,不几日便到了山东地界。这一日正值集日,贾环吩咐众人在客栈安顿好,自己则换了身布衣去集市上闲逛。集市上人来人往,叫卖声此起彼伏。有卖针头线脑的,有卖时令瓜果的,还有当街耍把式卖艺的,热闹非凡。
贾环在一个卖旧书的摊子前停下脚步。摊主是个须发花白的老者,面前铺着块青布,上面乱七八糟地堆着些旧书。贾环翻检片刻,忽然眼睛一亮——是本《山海经图说》,虽然书页泛黄,但里面的插图却异常精美。
\"后生好眼力!\"老者见状笑道,\"这是我祖上传下来的孤本,市面上再难找第二册哩!\"
贾环翻到记载\"西山经\"的一页,上面绘着各种奇异的花草树木。其中一株草的形状引起了他的注意——叶片呈锯齿状,茎干上有几道特殊的纹路...这不正是他那方小世界中生长的那种草药吗?
\"老丈,此书怎么卖?\"贾环强自镇静地问道。
\"二两银子。\"老者伸出两根枯瘦的手指,\"若非等着钱给老伴抓药,我哪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