\"二爷明儿就要动身了,怎么还发呆?\"秋纹端了碗人参汤过来,\"老太太嘱咐的,说是安神养气。\"
宝玉接过碗,想起明日要与贾兰同行,不由叹息。贾兰年方十一岁,却已读完了四书五经,这次下场不过是走个过场罢了。他这半路出家的叔叔反倒像个乡下土包子。
翌日清晨,荣府上下早早地热闹起来。正门上张灯结彩,比过节还要热闹三分。贾母不顾年迈,亲自坐在廊下的太师椅上。王夫人与贾政身着正装,面带肃容地站在门前。就连平日里深居简出的邢夫人、薛姨妈也都出来了,站在台阶下翘首以待。
\"我的儿啊,\"贾母招手唤宝玉上前,眼中含泪,\"此番去科场,不过是试试手,要紧的是身子骨。\"
宝玉跪在祖母跟前,见她银发在晨风中飘动,心中酸楚难言:\"孙儿记得了。\"
贾政出人意料地温和说道:\"此番不过是个童子试,你不必有太多挂碍。记着,策论要切中时弊,四书文务必要照题目扣紧。\"
王夫人往宝玉手中塞了个绣囊:\"这是在妙峰山请高僧开过光的护身符,你贴身带着。\"
正说话间,贾兰穿着一身崭新的靛蓝儒衫来了。李纨跟在儿子身后,脸上难得露出几分笑意。贾兰小小年纪,行止却已颇有大人模样,规规矩矩地向长辈们行礼问安。
\"兰哥儿真是出息了,\"赵姨娘突然插嘴道,\"这才多大年纪就能下场了,将来必定是要金榜题名!\"
这话明显是针对宝玉说的,王夫人脸色立刻沉了下来。贾政目光在宝玉和贾兰之间转了一圈,忽然对李纨道:\"兰儿年幼,路上全仗你们照顾了。\"
李纨恭声应是。她悄悄打量宝玉,见他虽不似贾兰那般精神抖擞,却也褪去了往日的纨绔气息,眉宇间多了几分沉稳。
管家林之孝牵来两匹骏马,后面还跟着几个挑行李的小厮。正要启程,忽见贾环气喘吁吁地从侧门跑来,手里还捧着个包袱。
\"二哥留步!\"贾环奔到近前,将一个包袱递给宝玉,\"这是几套干净衣裳,还有些吃食。\"他脸上堆着笑,却用只有宝玉能听见的声音道:\"二哥可知道,贡院街那家笔铺的墨尽是假货?要买上好的松烟墨,须得去西城张家老店。\"
宝玉一愣,不知这素来与他不对付的弟弟为何突然示好。但此刻当着众人的面,只得接过包袱道谢。
两骑四人终于启程。宝玉回首望去,只见荣府门前的众人仍在挥手。尤其是老太太,拄着拐杖站在台阶最高处,一身绛紫色衣裙在风中飘扬,像个岸边送别的慈母。
行至城门外,忽然一阵风起,卷起地上枯叶无数。宝玉忽想起多年前被父亲责打后卧床养伤时,黛玉曾为他抄写过一篇《陋室铭》。那字迹娟秀工整,墨香似还萦绕在鼻尖......
\"二叔,\"贾兰突然开口,\"先生说策论需引经据典,不知道《春秋》左传里的'一鼓作气'二鼓作气'那一段,可合用?\"
宝玉回过神来,望着这个比自己小了五六岁却老成持重的侄儿,心中既羞愧又欣慰:\"这个自然合用......\"
队伍渐行渐远,消失在道路尽头。荣国府门前的人群仍久久不愿散去,好似在等一个早已注定的结局。